下面是关于北京的导游词,没有头绪的怎么写的朋友,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哦~
北京颐和园简介导游词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 康乾盛世 " 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20xx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1924 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 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 " 文化建园 " 为宗旨,用 " 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 " 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xx 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ISO9000和14000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导游词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东北部120公里的险关重镇古北口境内,此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离原北齐长城基础的明长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长城原貌的一段古长城。
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构思新颖、形态各异,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长城”。
综观司马台长城,可用“险、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险: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壮沿山体上升,两侧更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气短,游客把这儿称作咫尺天涯。虽然名为天桥,但到这里的人们却都说:“过桥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密:是司马台长城又一特点,两敌楼相距最近仅43.8米,最远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若按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敌楼一座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建造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又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田”字、“井”字;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就连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是长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司马台长城东段的仙女楼和望京楼就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敌楼,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二层砖石结构。这里视野开阔,隐约可见北京城轮廓,故称望京楼。望京楼头,东观“雾灵积雪”、“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壮丽关山,尽收眼底。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树丛中,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门券上还有并蒂莲花浮雕,整个敌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此外、城墙的构造更是匠心独运,富于变化。因地形和军事上的需要,城墙又分为单边墙、双边墙和障墙,有砖砌、石砌及砖石混合砌,城墙上的箭孔疏密也从几十个直到上百个。巧: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赞叹。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边将士苦战御敌的战争场面。奇:构筑在溶洞上的长城,洞与城的巧妙组合,在整个明长城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奇叫绝。
司马台长城虽以山势险陡、长城雄奇为主景,却不乏碧波荡漾、湖光帆影的优美环境,长城角下的鸳鸯湖赋予了这段长城以灵性,清澈的湖水,是由水量充沛、四季凉爽的冷泉和冬季热气喷涌、水温常年在38℃的温泉汇聚而成的,湖水冷暖各半,经东历夏,从不结冰。夏季里荡舟湖上,清风徐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司马台长城不仅有奇丽的风光,亦是一座文化遗产的宝库。今年来,在这段长城上发现了许多长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题名碑”,碑上记载着当年修建长城时的情况以及与建城有关的官员的名字,同时这里还发现几处城墙和敌楼上有带戳印文字的砖,上面刻的都是参加修建长城的军队名称和年代,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长城上也是及为少见。在修复这段长城清基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石炮、铁镞铁铳、手雷、三眼铳。铁弹丸、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铁铲、菜刀、铁灯碗等等,以上这些文物很珍贵,它为研究明代长城及明代历史提供了价值很高的事物资料。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则是这份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段长城,并满足广大中外游客更好地领略长城的风采,司马台长城景区一手抓文物保护工作,一手抓旅游开发建设,使司马台长城这一世界文化瑰宝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的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还为游客提供登城隐形索道、游览峡谷索桥、鸳鸯湖上泛舟、游泳、垂钓、住宿、小型会议、山寨野味等服务。6月举办司马台长城国际滑翔节、8月举办文化节、9月举办登城比赛。
注意事项:由于司马台长城山路险峻,所以游客们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骑马登城,当您遇到什么问题时,可以拨打电话向景区求助。
北京天坛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20xx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20xx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20xx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好,回到正题,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家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在感叹殿内建筑的同时,也让我们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殿内的陈设上来。这里的陈设是按照清朝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北京导游词《关于北京的导游词锦集》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