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但学确有境界。
昨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爱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时的一本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一书,还真是收获不小,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有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明目、清神,多少改变一下目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想会大受其益吧。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重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育教学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跳不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和束缚。21世纪将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现存的传统教育,显然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因此,教育需创新、教学需创新,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了,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创新就是善于吸收新的东西,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积极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能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生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因而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也是教师各种能力中的最高层次能力,创新型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创新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重要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新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如果没有创新,人的生命就会毫无意义,只有创新,学校才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成熟的家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究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人主张“爱是真正的教育”,“保护是真正的教育”,“树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启智是真正的教育”,“传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没有把人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的教育,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咀嚼”出其中的滋味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英国哲学家怀特还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绝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可见,教育是师生共同铸造灵魂的生命历程。对学生而言,教育直接影响他们当前及今后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教育是其职业生活的全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灵魂性的教育,必须明确: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发现个性、分析个性、发展个性,不搞一个模式、不按一个标准,而是最终造就出人人有德、个个成才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经验与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12
课程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
(1)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天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舞台。正如有的教师的课堂: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学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2)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看一名中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归功于教师能把课堂分配得井然有条,不仅开了路还清了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上了高速公路。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他统统不必操心——所有词语教师会为我们解释,免去翻字典的麻烦;所有句式教师会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以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不提问,就是提问也是公开课上,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是备受优待的婴儿,真让人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的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并不安分,我们希望自己去“抓鱼”。
(3)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事实上,日常课堂上“书声朗朗”、“秩序井然”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的消磨。由于学生在那些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地丧失了个体意识、主体位置、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公共的知识不仅仅没有内化为他们个人的智慧,外化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思想包袱或精神负担。对许多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4)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莲山课~件 ]
(5)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教师创新的阵地在课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构建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只是传递,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二传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从课程的实施的被动者转为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同时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
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的。新课程不须要教师有太多的模仿,而提倡高度的个性化、多彩多姿的创新式教学,教师要增强职业自信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自主研究才能产生不同的方法,上出“自己的课”,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来。
12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师心得体会《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