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24-03-28 本文由倩倩 分享 阅读量: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相关推荐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XX年7月3 日~10日,历史系XX级35名本科生在3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敦煌及河西各地进行了一次收获很大、意义非凡的教学实习和实地考察活动。说收获很大,不仅体现在同学们沿着古丝绸之路参观考察了该地区几乎所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化了自己几年来从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并在实习归来后写成了十几篇合格的实习报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实习报告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且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很多同学在实习结束后明确了考研意图,有些同学甚至确定了自己考研或者保研的专业方向。说意义非同寻常,主要是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费极缺,历史系的本科生教学实习都是就近进行,基本上是社会实践性质,与专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实习的主要功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此问题系领导一直十分关注,王希隆主任多次在党政联席会上提出要改变历史系学生的实习状况,系党政联席会也多次研究了本科生教学实习问题。

  近些年历史系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想办法使教学实习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系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从XX级开始,教学实习采取赴河西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一种更加切合历史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实习模式,并且一定要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学校教务处也非常关注这次实习,在经费及其他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作为长期规划的第一步,本次活动在各方面的经验都意义重大,鉴于此,对这次实习的全过程、实习的主要收获和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实地考察历时8天,行程3500公里,参观考察了张掖、肃南、酒泉、嘉峪关、敦煌、安西、山丹、武威等市县的十几处历史文化名胜和相关的几个博物馆,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详细的记录。国家重点研究所负责人郑炳林教授一路上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给同学讲述沿途的历史和地理沿革以及到下一个目的地应关注的主要问题,使同学们对这次考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产生立体的印象和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观每一处古迹时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利用并不充裕的参观时间。但这8天只是本次实习的主体部分,而整个实习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就分阶段回顾一下这次实习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在系里确定了目的地和出发时间以后,决定由历史系主管教学工作的乔健副主任担任这次实习的领队,全面负责实习各方面的工作。在乔健老师的部署下,准备工作开始紧张地进行。从四月中旬开始,在XX级本科四个专业中开展了多次动员,说明这次实习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在对这条线路相当熟悉的牟范书记和冯培红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行程表,确保在外期间每天都能够劳逸结合,使大家不因旅途劳累而影响参观考察的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从而有效利用有限的经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出发前一个月,请在敦煌学及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杜斗诚教授给同学们做了专题学术报告,重点讲解此次实习参观的石窟寺的历史沿革、保存情况、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的艺术特点和史学价值,使同学们对参观考察对象有了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们根据各人的兴趣和长处自愿组合,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确定本小组在这次实习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人员分工,结合老师们的讲解和自己平时的积累,制定本小组在各个参观考察地点主要关注的问题和研究主题,并围绕确定的主题进行扎实的资料搜集工作,为实地参观考察做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出发前一周确定了人员名单,根据人数和专业建立三个大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全体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准时、统一地行动,也确定了同学、组长和带队老师三个层次之间的双向联系方式,从制度上严格保证在外期间所有人员的安全。临行前几天,乔老师、牟范书记和办公室陈吉平主任订好了车,预订了所有日期的住宿床位,并且多方比较,尽可能找到既安全卫生又价格便宜的旅馆和招待所,使更多的经费用于同学们的参观考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临行前一天晚上,由郑炳林老师对各个参观考察对象做了整体讲解,指出同学们应关注的要点。乔健老师多次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细致周到地布置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

  第二阶段:实地参观考察

  XX年7月3日清晨7时,实习队伍整装待发。系党政领导一起来为大家送行,教务处处长张振国老师也亲自到场做了简短但却切中关键、寓意深长的讲话,这更使同学们振奋不已。

  7月3日实习队伍到达的第一站是新河驿长城。在此之前已经看到了绵亘数十里的长城,汉长城在北,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这些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宏大建筑现在已变成了一段段矮墙。第二站是本次实习第一个重点考察对象——张掖大佛寺及山西会馆。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明清时期屡有修缮。该寺建筑布局基本上是常规的佛寺模式。殿外门东西两侧有青砖浮雕经变画两铺,分别描绘了释迦生前于其太子祗树给孤独园内精舍说法和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菩萨所在西方净土的场景。作为经变画,这两铺同敦煌等河西石窟壁画有一脉相承的因素。有同学将其进行对照,对许多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佛之禅定印与榜题“说法图”相违;灵鹫山说法同榜题“西方圣境”相悖;观音大势至的和尚装亦异于他品等等。大佛殿内卧佛一身,弟子十身,菩萨二身。卧佛是该寺最著名也最具研究价值的文物,较之犍陀罗佛教雕塑及河西其他佛涅槃像,其特殊之处在于:没有摩耶奔丧、迦叶抚足的表现;没有阿难昏于床前或沉思冥想之情景;没有世俗僧众痛苦流涕及拔发剖腹割耳等古印度习惯之刻画;也没有婆罗双树这一象征性植物之塑造。卧佛身后十弟子皆双目圆睁,表情木然。郑炳林老师给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涅槃经变所依托的经文及其表现形式,并着重指出卧佛手足处所立菩萨身上所着乃明朝服饰,这是辨别年代的一个重要方法。

  7月4日的目的地是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马蹄寺。马蹄寺石窟群由南北马蹄寺、千佛洞和上、中、下观音洞以及金塔寺组成,共计70余窟。我们所参观的千佛洞1、2、3、4号窟基本是北朝所开,拥有中心柱这一早期石窟的典型标志。壁画多已残损,面目全非。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早期佛教雕塑的一些特点如人物造型清瘦、服装宽衣博带等等。另外还参观了北寺“三十三天洞”。对比印度阿旃陀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同学们了解到随着佛教沿北路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亦由印度传至新疆,再辗转至甘肃,而我们的先人们又是如何吸收消化并繁荣这一异国文化艺术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同学在这里都看到了由于旅游开发和宗教活动对这里的珍贵文物带来的明显的破坏,大家就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认真地讨论。 

  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后,历代皆依此为范本修史,构成所谓的正史系统,至清代则有二十四部之多。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骨干材料,正史在史料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史的缺陷也多,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这样的修史体例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社会上层,因而正史也曾一度被斥为帝王将相的家谱,这就相对限制了现在史学家们对古代社会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于普通民众的研究更多的要借助所谓的野史来进行。7月5日考察的魏晋壁画砖墓则是一种对这类研究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史料,它以鲜活的方式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首先这座墓向大家展示了魏晋时期墓室的基本形制,对了解当时的丧葬习惯和古人的生死观有重要意义。其次,墓室室顶覆斗式结构的应用,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人对其进行的创造性发挥,是一个明证。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这座墓室中的砖画,这些砖画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有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宴饮等。对于墓室室壁上多次出现的三或四个颜色不同的圆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图案,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各种各样的推测。这些砖画的价值不仅在绘画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成为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参观结束后沈祯云老师对同学们说:对这类材料的分析解释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对研究对象在整体上的深入把握,没有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学科中有益因素的借鉴,我们的历史研究将永远停留在对表象的浮泛描述上,史学的认识功能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也难以焕发新的活力。 

  在结束了对魏晋壁画砖墓及博物馆的参观后,车行不久就到了嘉峪关。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起点,也是长城全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隘,素称天下雄关。其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及城壕组成。其中西侧罗城向南有“明墙”延伸至祁连山下讨赖河畔;向北有“暗墙”隐伏至黑山半山腰,明墙暗壁相合,构成了关城西城墙。两边高山与峡谷相峙,关居其中,实可谓“天下第一雄关”。同学们全面参观了关城,认真聆听并记录了讲解员的详细讲解,许多东西都是大家平时在书上看不到的。对关城的参观主要是让大家详细了解它的形制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接下来参观了长城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同学们兴致极高,不停地向讲解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不得不把下午的出发时间推迟一小时。大雨滂沱中,同学们恋恋不舍地上车,向敦煌进发,到达住地时已是繁星满天。 

  7月6日清晨,从敦煌市走了不多时间就看到了令人魂牵梦绕的莫高窟,同学们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这一天是带给同学们太多收获、极大震撼却也不无遗憾的一天。莫高窟主体洞窟主要分布在南区,现今共保存492个洞窟,壁画逾45000平方米,圆塑2500尊,影塑1000余身,时间上跨越北凉至元等朝代。这里的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代表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顶尖水平,同时由于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清楚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时代特色。另外,藏经洞的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我们这次主要考察了上启北魏下至宋、西夏时期的10个洞窟,每一窟都是那个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精品。 

  首先参观16、17窟和三清观。任何一个中国人,任何一位学者的首选必是这里,也必须是这里。17窟,也就是藏经洞,内藏至少介于公元359年至10XX年间,跨越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及北宋等朝代的644年间记载各种宗教、历史、文学、艺术、方志、民俗等各方面内容的文物资料5万余件。所用文字种类包括汉文、吐蕃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叙利亚文、西夏文及少量佉卢文、梵文、粟特文、蒙古文等十几种文字。其遗书基本分为佛教经卷、伪经、佛经目录、儒家经典、古典文学作品及医学文献等十四大类,实乃藏书宝库。然自19XX年17窟轰然洞开,截至1924年,先后有英、法、俄、日、美等外国所谓考察者来到莫高窟,掠走三四万卷文书并剥离大量壁画,给莫高窟带来了毁灭性灾难。17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纪念洪辩的影窟,而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一个符号。陈寅恪先生曾不无伤感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藏经洞所出的丰富资料,对正史是重要的补充,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令多少才华横溢的中国学者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然而流入外国博物馆者数量何其之多、质量何其上乘。原本我先人之物,怎奈需要“借阅”,不能不说是“伤心地”。不过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多种看法,都很值得深入讨论。 

  接下来参观北魏257窟,此窟价值非同一般。该窟保留了早期洞窟的一些风格。首先它是一个中心柱窟。此窟制乃由印度支提式洞窟发展而来,供僧众绕行礼拜讲经说法之用。然而古人对这种外来风格进行了不小的改造,以适应当地大众审美情趣。首先表现为中心柱前方为人字披,后方为平棋图案。人字披采用浮塑的方式显现木椽,外涂土红。中心柱呈方形,四周塑有佛的“四相”。其次,此窟内有著名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和沙弥守戒因缘故事。在莫高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仅此一例,价值颇高。同一题材,在古印度佛教雕刻作品和克孜尔石窟中有较多刻画。沙弥守戒因缘故事出自《贤愚因缘经》,内容广为人知,但对绘于南壁下方的用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通常观点认为,北魏时期,佛寺日盛,所剃度之僧尼甚众,然亦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僧尼中存在不守戒律的行为。沙弥守戒因缘故事的绘制主要作为一种典范,以教育启示僧尼。绘画对经文具有阐释作用,这对以往讨论激烈的佛经与经变画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刚进入北周427、428窟,就让同学们着实惊喜。不仅因为那铺富有代表性的降魔变,也不仅因为东壁门南北两侧的萨埵太子饲虎图和须达拏本生故事,最重要的是在入窟一刹那看到了“小字脸”,这让许多对壁画感兴趣的同学对它的疑问释然而解。工匠们为了能够鲜活地表现人物的立体感,采用层层晕染的方法勾勒。为表现人物鼻高及眼睛清澈,往往在这两处涂白。而所用颜料经过千百年的氧化,脸部除鼻和双眼处皆变成了黑色,于是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特征鲜明的“小字脸”。另外此窟虽为中心柱窟,但前部人字披浮塑木椽已简化,直接采用平涂方式,椽间绘以人物及花卉装饰。427窟展示了北周及隋朝造像和选材的特点。在造像风格方面,这是一个由早期古朴向盛唐成熟转变过渡的阶段。造像身体比例不适,下身较短,头部较大(这不是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唐130窟和96窟),腹部及两股呈圆润的丫形,肉髻低平。这些特点在马蹄寺石窟千佛洞4号窟和宁夏须弥山51窟后壁造像均有体现。当然对“舍身饲虎图”的深刻理解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乔健老师告诉大家,“舍身饲虎图”是以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的情绪和境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实在”,不能理解成号召人们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献给饥饿的老虎,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佛教世界观而非现实世界本身。而本窟另一幅壁画所表达的宗教内涵相比舍身饲虎图就逊色许多,这幅壁画的基本内容是修炼佛教达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枪不入,这便把作为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过于“实在”和庸俗了,而且这种观念和期待本身还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炼却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刀枪不入,“信仰”的大厦顷刻间将会轰然倒塌。 

  328窟和45窟为唐朝作品。窟制为单室,顶为覆斗式结构。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很具代表性。328窟马蹄形佛床末首原有一供养菩萨,颇具神韵,可惜为华尔纳掠走。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观音经变更是极品,同学们在感叹之余,不仅感到敦煌历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当时的人们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为大像窟。前者虽屡次重修,但头部仍有原貌,亦可窥大唐风采之一斑。此窟的引人入胜之处,除佛像的伟岸高耸外,亦在于其甬道南壁的供养人王夫人画像。画中人物体态丰满,头梳高髻,描蚕眉,眉尾上挑,口若樱桃,着石榴裙,形态同《簪花仕女图》十分相似。这是受中原周家样影响所致。130窟北大像为武则天当政时所修,衣着华丽,体态丰腴,抹胸下拉,双乳外露,显示了一位女性化极强的菩萨形象,此实乃僧众为邀上层之好而作。 

  从洞窟出来,同学们又参观了文物保护研究所。参观结束后,大家思绪万千,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看了莫高窟的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前几天参观给大家的带来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莫高窟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国人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保护工作更是我们对后代所做重要交待。遗憾的是,满怀着眷恋和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离开。大家知道再看一天两天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上午的参观所带给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深感自己知识还缺欠很多,尚无足够的学力在短时间消化这么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对得起先人们创造的如此伟大的文明。 

  当日下午,为了寻找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河仓古城,冒着高达40多度的酷暑高温,汽车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只缓缓爬行的蚂蚁。随处可见的海市蜃楼因为天气太热并没有使同学们兴奋异常,但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之后,远远看到玉门关的轮廓时,车厢里沸腾了。这几处遗址在一般人眼里早已没什么看头,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些断壁残垣背后所隐含的无穷的历史意蕴以及引起的无止境的怀古情愫,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就如同这茫茫瀚海一样浩淼无边。 

  7月7日,在顺路登过鸣沙山,看过月牙泉后,驱车向莫高姊妹榆林窟进发。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在一处峡谷中看了它。在这里,首先让同学们感动的不是窟中精美的艺术作品,而是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他们让人想到范文澜先生的一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里没有电话,只是每天下午四点准时与敦煌研究院通过电报传达信息;买菜很不方便,每隔几天到安西县城买一次菜,一来回就是在半天。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们十几年如一日,研究和保护着这里的艺术瑰宝。由于郑老师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破天荒地同意榆林窟所有洞窟全部为同学们开放,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参观其中的一部分,面对这样好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包括2、3、4、25窟等特窟在内的13个洞窟。这里的洞窟基本上都是单室,甬道互相连通,顶多为覆斗顶,亦有少数穹窿顶。室内佛坛上塑像多毁,现存者多为明清时期重塑之劣质品。与莫高窟的前代塑像相对比,同学们都慨叹敦煌佛教艺术明清以来没落得如此迅速。但这里有不少极品壁画,如25窟南北两壁观无量寿经变和弥勒经变中的人物双腮搓红,粉如新敷,有同学对“老人诣冢”进行分析,推导出印度古习俗与《弥勒上生经》的关系。2窟西壁门南北两侧的水月观音图,是壁画中的绝世精品。据记载,此实为周昉所创。3窟西壁门南北两侧有文殊普贤变两铺,中有“唐僧取经”归来图一方;东壁南段有观音经变一铺,中有打铁图和酿酒图,极具研究价值。榆林窟虽只有42窟,较早者亦不过唐朝,然其技法之特殊,保存之精良,选题之独特,实乃莫高窟之一大补充,部分壁画的水平超过莫高窟同期作品。 

  至此我们结束了对佛教石窟的考察。许多同学认为,要详究一窟,首先要熟悉历史典籍和佛经,了解典籍要义,还要对绘画比较熟悉,这样再来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遗憾了。 

  7月8日赶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军马场一站,主要是让同学们稍事修整,同时也有机会整理和交流几日来绚丽多彩的考察记录,当然也有实地感受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环境氛围以切实增强历史感的目的。当日晚到达此行最后一站——武威。7月10日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由于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庙和武威市博物馆。在石刻室,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它刻于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汉文对应,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贵字典。在同一间陈列室,存有后凉、北凉时期的石经幢和石塔。有同学对此作了线描,并对七佛一思惟菩萨或一弥勒菩萨的组合模式提出疑问。对于复制的铜奔马队列,亦有同学细心地发现骑士无马镫的现象,并对马镫的渊源作了讨论。 

  7月10日晚回到兰州,此次实地考察结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实习报告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实习报告 

  考察归来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后,同学们大部分回家了。9月份开学后,大家开始深入挖掘考察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实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本小组认为有意义的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主题,在考察记录的基础上,而言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乔健老师告诉大家,“舍身饲虎图”是以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的情绪和境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实在”,不能理解成号召人们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献给饥饿的老虎,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佛教世界观而非现实世界本身。而本窟另一幅壁画所表达的宗教内涵相比舍身饲虎图就逊色许多,这幅壁画的基本内容是修炼佛教达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枪不入,这便把作为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过于“实在”和庸俗了,而且这种观念和期待本身还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炼却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刀枪不入,“信仰”的大厦顷刻间将会轰然倒塌。 

  328窟和45窟为唐朝作品。窟制为单室,顶为覆斗式结构。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很具代表性。328窟马蹄形佛床末首原有一供养菩萨,颇具神韵,可惜为华尔纳掠走。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观音经变更是极品,同学们在感叹之余,不仅感到敦煌历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当时的人们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为大像窟。前者虽屡次重修,但头部仍有原貌,亦可窥大唐风采之一斑。此窟的引人入胜之处,除佛像的伟岸高耸外,亦在于其甬道南壁的供养人王夫人画像。画中人物体态丰满,头梳高髻,描蚕眉,眉尾上挑,口若樱桃,着石榴裙,形态同《簪花仕女图》十分相似。这是受中原周家样影响所致。130窟北大像为武则天当政时所修,衣着华丽,体态丰腴,抹胸下拉,双乳外露,显示了一位女性化极强的菩萨形象,此实乃僧众为邀上层之好而作。 

  从洞窟出来,同学们又参观了文物保护研究所。参观结束后,大家思绪万千,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看了莫高窟的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前几天参观给大家的带来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莫高窟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国人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保护工作更是我们对后代所做重要交待。遗憾的是,满怀着眷恋和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离开。大家知道再看一天两天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上午的参观所带给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深感自己知识还缺欠很多,尚无足够的学力在短时间消化这么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对得起先人们创造的如此伟大的文明。 

  当日下午,为了寻找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河仓古城,冒着高达40多度的酷暑高温,汽车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只缓缓爬行的蚂蚁。随处可见的海市蜃楼因为天气太热并没有使同学们兴奋异常,但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之后,远远看到玉门关的轮廓时,车厢里沸腾了。这几处遗址在一般人眼里早已没什么看头,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些断壁残垣背后所隐含的无穷的历史意蕴以及引起的无止境的怀古情愫,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就如同这茫茫瀚海一样浩淼无边。 

  7月7日,在顺路登过鸣沙山,看过月牙泉后,驱车向莫高姊妹榆林窟进发。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在一处峡谷中看了它。在这里,首先让同学们感动的不是窟中精美的艺术作品,而是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他们让人想到范文澜先生的一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里没有电话,只是每天下午四点准时与敦煌研究院通过电报传达信息;买菜很不方便,每隔几天到安西县城买一次菜,一来回就是在半天。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们十几年如一日,研究和保护着这里的艺术瑰宝。由于郑老师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破天荒地同意榆林窟所有洞窟全部为同学们开放,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参观其中的一部分,面对这样好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包括2、3、4、25窟等特窟在内的13个洞窟。这里的洞窟基本上都是单室,甬道互相连通,顶多为覆斗顶,亦有少数穹窿顶。室内佛坛上塑像多毁,现存者多为明清时期重塑之劣质品。与莫高窟的前代塑像相对比,同学们都慨叹敦煌佛教艺术明清以来没落得如此迅速。但这里有不少极品壁画,如25窟南北两壁观无量寿经变和弥勒经变中的人物双腮搓红,粉如新敷,有同学对“老人诣冢”进行分析,推导出印度古习俗与《弥勒上生经》的关系。2窟西壁门南北两侧的水月观音图,是壁画中的绝世精品。据记载,此实为周昉所创。3窟西壁门南北两侧有文殊普贤变两铺,中有“唐僧取经”归来图一方;东壁南段有观音经变一铺,中有打铁图和酿酒图,极具研究价值。榆林窟虽只有42窟,较早者亦不过唐朝,然其技法之特殊,保存之精良,选题之独特,实乃莫高窟之一大补充,部分壁画的水平超过莫高窟同期作品。 

  至此我们结束了对佛教石窟的考察。许多同学认为,要详究一窟,首先要熟悉历史典籍和佛经,了解典籍要义,还要对绘画比较熟悉,这样再来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遗憾了。 

  7月8日赶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军马场一站,主要是让同学们稍事修整,同时也有机会整理和交流几日来绚丽多彩的考察记录,当然也有实地感受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环境氛围以切实增强历史感的目的。当日晚到达此行最后一站——武威。7月10日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由于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庙和武威市博物馆。在石刻室,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它刻于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汉文对应,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贵字典。在同一间陈列室,存有后凉、北凉时期的石经幢和石塔。有同学对此作了线描,并对七佛一思惟菩萨或一弥勒菩萨的组合模式提出疑问。对于复制的铜奔马队列,亦有同学细心地发现骑士无马镫的现象,并对马镫的渊源作了讨论。 

  7月10日晚回到兰州,此次实地考察结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实习报告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实习报告 

  考察归来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后,同学们大部分回家了。9月份开学后,大家开始深入挖掘考察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实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本小组认为有意义的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主题,在考察记录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材料,请系里在相关方面有较深造诣的教师进行指导,于10月中旬完成实习报告,上交系里。系里把这些实习报告分类后,请专家评阅定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对达到发表水平的帮助同学联系发表事宜。 

  第四阶段:认真进行总结 

  11月份,乔健老师抽时间把参加实习的师生又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要大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为今后的实习提供有益经验。这份总结报告就是在这次座谈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次座谈中,大家总结出了这次实习中许多非常重要的收获、值得今后借鉴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实习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设想,现扼要表述如下: 

  收获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业上的收获。首先,通过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参观考察,大家增长了大量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平时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不易获得的。这种收获的直接表现就是大家合格完成的实习报告和整个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和录像,这些不仅是对这次考察的记录,同时也是不错的影视人类学素材和旅游文化素材,尽管这次还没有民族学专业的同学参加。其次,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大大拓展了同学们对本专业研究理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的认识,强化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这是此次实习最有意义、可以让同学们受益一生的收获。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可以说是同学们在这一点上的切实感受。发现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学科和学者都是最为重要的。但仅基于课堂和书本纸上谈兵,很难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之所以在参观考察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书本上课堂上不能提供直接的感觉刺激和全方位的信息。举例说明:同学们以前在课堂上和书本上也接触到不少壁画方面的内容,但听完看完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也没发现什么值得去研究的问题,但在这次考察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是因为身临其境的观察带给大家的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其对看过的东西印象深刻,而在这样的状态下连续看了一系列的壁画后所产生的对比效应是相当明显的。看过莫高窟,就想起了马蹄寺同类壁画的异同之处,看过榆林窟,莫高的特色和榆林的特色也就在脑海不断提炼。有了这样的比较,问题自然就出现了。同时同学们也发现,在这次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对自己来说好多都属于全新的领域,这在以前是没想到的:原来历史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政治斗争史,还有许多贴近生活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历史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不只是文献,研究的对象也不只是文献中的内容,它的范围是相当广阔的。再次,实地考察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历史感,从而使大家对专业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嘉峪关、玉门关、莫高窟、榆林窟等这些历史文化珍宝带来的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强烈震撼对大家的一生的学术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之义太广阔了。最后,这次实地考察让许多同学坚定了将来做学术工作的志向,有些同学甚至连专业方向都确定了,这进一步证实了这次实习对同学们在学业方面影响巨大。 

  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收获。很多同学都未曾经历这样长时间紧张地长途跋涉,在短短的8天里走这么多地方,做这么多事。天很热,路不熟,许多事情难以预料,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的感情贴近了,协作精神增强了。在生活上大家互相体贴,互相帮助,男生们一直坐在车厢后半部分,几千公里下来毫无怨言;女同学动听的歌喉消除大家旅途的疲劳;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详细的记录,让每一次参观机会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这次实习中渐渐深厚的同学情谊和合作经验对同学们来说是终生受益的,而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如此之强的团队精神,对历史系、对学校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除了上述收获,这次实习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其一,没有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系领导的关心,就不会有这次实习,更不用说成功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其二,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是这次实习成功完成的重要保障。事前在路线、日程、衣食住行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细致周到的安排和准备使这次实习得以顺利完成,带队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认真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其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分工方式保证了这次实习的效率。老师、组长、组员之间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在任何地方同学们都能统一行动,这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每一个个体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保证了整个考察都能顺利地按计划完成,从而保证了时间和经费的有效利用。实习小组的分工合作使同学们在每个考察地点都能高效率地利用机会,得到尽可能多的收获。 

  这次实习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时间太紧、经费有限。比如,原打算为旅游文化专业的同学安排考察一些著名景区的旅游管理和开发状况,但由于上述原因,没能实现。另外原打算把同学们的实习报告出一个论文集,看来也难以实现。当然,这些不足在今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应该可以逐渐解决。 

  最后,通过对这次实习认真细致地总结,还引发出了许多好的设想和建议,值得今后考虑,重要的有四点:其一,这样的考察应该正规化,长期进行下去。同一路线可以连续考察多年,每一次的考察成果都应该在系里备份,后面同学在去考察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样做就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同时可以使考察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得到更广泛地关注和更加深入地调查研究。再者,这是对经费和时间效用的继续挖掘,让每一次的考察在今后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否则就像猴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其二,在确定考察地点和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到历史系现有的专业特点,内容应更广泛一些。历史系现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博物馆学五个本科专业,实际上却分属四个学科,要想有效利用有限经费,最好能够使实习的线路中能够同时包含这几个专业的对象和内容。比如今年的路线就很好,大部分考察地点具有多重性质,既是文物古迹,又是旅游胜地,所在地点有不少是民族地区,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和现实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这样的考察中可以加强各专业的相互借鉴和合作,这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自己系内几个近亲专业都不能做到交叉融合,何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科际整合问题。其三,基于第二点的设想和这次的经验,希望能够根据专业多配备几个随队指导教师,使同学们在考察现场就能得到有益的指导。这次的实习中同学们深深感到,在现场考察中老师的指导对大家的启发是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其四,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更多的特别是经费方面的支持,如果能够保证20天到1个月的实习时间,就可以有更大的收获。后续工作也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可以出论文集,可以举行展览,这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们对专业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也可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做有益的宣传。 

  总而言之,这次实习是收获巨大的,意义深远的,同学们衷心感谢学校教务处和历史系领导对同学们学业进步深切的关怀和不遗余力的支持,殷切希望这样的实习能够长期办下去,能够得到更大的支持,能够越办越好。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工作总结《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热搜:历史系  实习  总结  报告  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cc/article/22ui.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教学工作总结导航
Copyright © 2018-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最新更新 | 热门文章 | TAG专题 |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admin 邮箱:admin@qq.com
闽ICP备2022016491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