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对区上了一节教研课,现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思考、沉淀、回味,我对那天评课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记得,那天上完课后,老师们对于这种一课时基本上完课文的做法是赞成的,但也不无疑虑。老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怎么上?二:从这节课的安排来看,老师预设的比较多,所以课的容量大,而学生生成比较少,所以对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似乎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对于这两个问题,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再开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让他们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楼拜所说的“功夫”有怎样的内涵;也有的老师认为连“功夫”这条线,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让学生去文章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等等,对于我的一节课能引起老师们如此热烈的探讨和争议,我觉得很高兴,因为如果一节教研课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讨的兴趣,这样的课又怎能称之为教研课呢?
回家之后,我对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认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觉得自己用一课时基本完成课文学习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也有老师质疑,这样的容量是否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但是我认为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我才说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或者说是低估了。学生在经历了初读课文,提前预习之后,对于文章本身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课上的预习汇报时就已经有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课上只是引领学生走入文章,使他们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带他们领悟功夫的真正含义。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至于抓住“功夫”这条主线对不对,也许是每个人对教材,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这篇文章,我是仔细研读的,我认为莫泊桑三次拜师所领悟到的“功夫”是层层深入的,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并列,而是递进,是逐步地深入从勤于观察到仔细观察,到观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对于第二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我的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只是带着学生感受了《项链》的一个片段,所以第二课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了全文,虽然学生们读起来依然有些费劲,但起码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后把莫泊桑刻画的骆塞尔太太的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再细细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描写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这样。虽然这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续。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新闻报道《《莫泊桑拜师》评课稿》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