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欢迎阅读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精选,希望你们喜欢哦。
河南南阳张衡墓导游词
现在我们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张衡。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20xx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20xx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0xx年之久。在这20xx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20xx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20xx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他还发明了指南车。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他又发明了记里鼓车。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两端各坐一个手持棒槌的木人,车轮转动149周,便为一里,木人出手击鼓报告。这些都是用机械原理制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制作出这样的机械,实在是一个创举。
在数学方面,张衡有专著《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320xx年;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
张衡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性格刚强,行政有方,经常受到宦官和方士的攻击。汉顺帝永和三年(136年),他被排挤出了京师,调任河间相。永和三年(138年),他深感事实不平,犹如霾雾迷瘴,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回天无力,报效无门,遂上书皇上,告老还乡。顺帝不但没有准奏,反而升迁为尚书,协助处理政务,皇帝速诏张衡回京都洛阳任职。他在回洛阳的路上,百感交集,为了不使浑天仪涡没后世,抓紧时间赶写《浑天仪图注》,此书对浑天仪作了详尽的说明。他第三次去到洛阳后,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一部大作。由于他极端劳累,回京师任职不到一年就病故了。死后就埋葬在故土南阳石桥镇。他的好友崔青特地赶到洛阳,含泪挥笔在碑文中写到:道德漫流,文章浮动,数术穷天地、制作造化。”对张衡作了极高的评价。
张衡多才多艺,全面发展。他不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张衡以作赋见长,主要有《温泉赋》、《二京赋》、《南阳赋》、《思玄赋》、《骷髅赋》、《归田赋》、《冢赋》、《羽猎赋》等。其中《二京赋》从形式上模仿了班固的《两都赋》,但思想和艺术性都超过了前者。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赋家,它的赋作对后世抒情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张衡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有四言诗《怨篇》,五言诗《同声歌》,七言《四愁诗》。其中《四愁诗》的价值最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自己伤时伤世之情,对后来七言诗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此外,张衡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之一。
张衡不愧为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座。公元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先后发行了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纪念邮票。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国际上把他同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齐名并提。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可见,张衡因其历史功绩和伟大创造,也深受世界人民的祟敬。张衡永远是南阳人民的骄傲。
河南舞钢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导游词
大家好!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欢迎各位朋友到此游览观光。位于舞钢市的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以其良好的动植物、水利等自然资源,于1992年经国家批准设立。如今已覆盖龙泉湖、二郎山、天池山、九头崖、九龙山等景区,面积162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绿树如荫,降雨充沛,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4.6℃。置身其中,目染万绿,耳收千籁,百鸟鸣啭山里山外,桂花飘香醉十里钢城。名景区景色各异,或观石,或观潮,亦可在悠悠十里不见天日的林区探幽,亦可走进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看真正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累了有湖光山色给您解乏;饿了,四机荷花三面柳,闻香也解行人饥。治淮第一坝前感湖水沧浪,蝴蝶溪畔听儿女情长。当历史的苍茫与神话的悠远和现实的浮想联翩融会在一起的时候,您是不是想过,就这样留下来吧,做一回真正的舞钢人。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石漫滩水库大坝继续参观。石漫滩水库大坝公园,是以建国初期在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拦河大坝--治淮第一坝为中心建设的主题公园。公园内水文化景观丰富:有宏伟壮观的治淮第一坝、警钟明珠碑、75.8”警世碑、禹王洞、烟波洞、展览馆、碑亭、亲水亭等,有用于水上游乐的快艇、游船、脚踏船等。
朋友!你置身于石漫滩水库大坝公园,一定会被宏伟壮观的水库大坝及水库的秀丽风光所陶醉。您可能听说过,原石漫滩水库曾浇灌过下游近10万亩农田,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您也可能听说过75.8”特大洪水冲毁了水库大坝,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50年来,石漫滩水库经历兴建、溃坝、又重新复建的曲折历史。为使您了解石漫滩水库的历史,请朋友们先参观石漫滩水库展览馆。
石漫滩水库位于淮河上游洪河支流滚河上,是千百个治淮工程之一。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她一路汇百水,纳千川,逶迤千里,东入大海。自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决口,打乱了淮河完整的水系,淤塞中下游河道,变得水旱频繁,民不聊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根治淮河水害,造福人民,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新中国以特有的雄心和魄力,掀起了治理淮河的高潮。
展览馆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决策与关怀。毛主席题词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先辈,也都纷纷题词,到治淮工地视察慰问。展览馆中不仅汇集了第一、二代国家领导人题词和在治淮工地视察慰问的照片,还展示了xx、李鹏、朱镕基等第三代领导人,到治淮第一线视察的照片。治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兴建石漫滩水库的照片,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复ㄊ漫滩水库的照片,对石漫滩水库尤其珍贵?/P>
展览馆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原石漫滩水库。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兴建石漫滩水库,1951年4月1日正式开工。承担施工任务的中建公司和舞阳、西平、方城、叶县民工共420xx人,大千三个月,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水库一期工程。后又在1956年、1959年二次扩建加固,库容由0.47亿立方米,扩大到O.926亿立方米,坝顶高程为109.85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在施工期问原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中央慰问团团长邵力子,河南省省长吴芝圃等曾到工地视察指导工作,慰问参加施工的干部群众。照片上展示的是傅作义和参加施工的民工交谈的情况。石漫滩水库建成后和田岗水库联合运用,自流灌溉下游近10万亩农田,使下游几个乡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1975年8月5日至8日,石漫滩流域连降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漫过坝顶,土坝溃决,水库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展示的这几幅照片是大坝被冲毁后下游河道及农田被冲毁的情况。
展览馆第三部分展示的是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大会议决定,将石漫滩水库复建列入八五”治淮重点工程。复建的石漫滩水库工程,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26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180万立方米,死库容560万立方米,是一座防洪、工业供水、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及水力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洪水设计标准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校核洪水位l12.05米,设计洪水位119.65米,兴利水位107米,死水位95米。石漫滩水库主体工程于1993年9月15日开工,至1997年12月竣工,历时三年半。图片展示了在工程施工期间水利部及河南省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慰问的情况、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及工程验收的情况。
展览馆第上部分展示了石漫滩水库的管理和运用。图片展示了水库防汛、工业供水、水利旅游。展览馆第五部分,展示了50年来,淮河流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修建的一座座大型水利工程。
石漫滩水库自建国初兴建到改革开放后重建,凝聚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心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淮河流域人民的关怀。石漫滩水库展览馆搜集到的各个时期的照片,反映了50年来治淮事业的伟大成就,反映了石漫滩水库从兴建、垮坝、复建的历史,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新中国治淮事业的辉煌业绩。
朋友们!我们所参观的展览馆位于警钟明珠碑下面,出得门来所看到这座建筑就是警钟明珠碑,她是为纪念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竣工而修建的纪念碑。碑座上矗立着两个弧形柱子,外形像水闸墩,柱子上端由空钟相连整体看像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H”,淮河、河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H”,意指石漫滩水库是由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河南省水利厅共建共管的大型水利工程。上部的空钟意在唤起人们的水患意识,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除水害,兴水利。在两柱子下端正中间,是个大型不锈钢圆球,象征着石漫滩水库是淮河流域及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警钟明珠碑西北约50米处造型别致美观大方的六角碑亭,刻写着毛泽东等国家领导对治淮和复建石漫滩水库的题词,大家可以自由参观,看后我们去参观75.8”警世碑。
朋友们!大坝下游那座日历式造型的石碑就是75.8”警世碑。它建造在原石漫滩水库大坝坝址上,紧邻原石漫滩水库溢洪道。警世碑上刻写的1975年8月8日就是原石漫滩水库垮坝的日子。碑上刻写的记事,真实的记述了那场灾难:原石漫滩水库建成于1951年7月,是新中国在淮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坝型为均质土坝。1975年8月5日至8日,石漫滩流域内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8日0时30分,洪水漫坝,大坝溃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75.8洪水造成的灾难,应予记取。看完了警世碑,我们现在正站石漫滩水库大坝上,也就是治淮第一坝。
治推第一坝,因是建国后在淮河上所建的第一座水库而得名。坝长645米,自坝底算起坝高40.5米,自河床算起相对坝高26.4米,宏伟壮观。大坝下游坝面为台阶式,上游面直立,加上坝顶主控楼、水文遥测室、观测室的点缀,在众多水库中它造型最美。水库大坝是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碾压混凝土技术修建的,是国内第一座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位于大坝中间的溢流坝长132米,设13于L泄洪闸,闸门为弧形,宽8米,高6米,13孔闸门全开最大泄流量为每秒3927立方米。13孔闸门由启闭机启闭,启闭机房长132米。闸门启闭全由中央控制室自动控制。大家可以参观中控室,看大坝的放水。
各位游客,接下来我们去参观禹王洞。禹王洞中展示的是当地”水淹柳洲城传奇故事编绘的连环画形式的巨幅长卷。整个故事共分2卷,每卷长23.5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据史书记载,春秋时古帝柏皇氏后裔封于舞钢市及周围地区,称柏国,后为楚国所灭。柏国都城称柏亭,就在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城南门就在肖湾村东。因柳河绕城而过,城四周柳树繁茂,本地人俗称柳洲,后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相传柳洲城西南2里远的柳河边(现在水库大坝附近)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叫青龙潭,往东直通东海龙宫,是东海龙宫的西大门,由青龙三父子带领三个老鳖精及虾兵蟹将在此牧守卫。柳洲城西有一座铁山,山顶有一座庙,每年三月十八庙会,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都来赶庙肢,热闹非凡。一天青龙之妻偕使女乘坐一辆华丽的马车众青龙潭中驶出,到铁山庙去赶庙会,路过青龙潭边也去赶庙会的小伙子发现,告诉了赶庙会的人们,顷刻把青龙之妻围得水泄不通。青龙得知妻子被众人围观,决心向柳洲百姓报复。柳洲报带先是数月滴雨不下,柳河干竭,庄稼枯死。后又在柳洲上空作法,狂风四起,大雨如注,洪浪滔天,大水淹没了柳洲城。禹王正在黄河上空察看,忽闻柳洲百姓哭喊之声,搭手观望,看到三条青龙在柳洲城兴妖作怪,急驾祥云至柳洲上空,怒斥青龙。青龙不听,与禹王反目,禹王挥动开山大铲斩杀了青龙。这就是在舞钢地区广为流传的”水淹柳洲城,禹王斩三龙的故事梗概,大家可进洞观其传奇内容。
朋友们!当您看完这几处主要景点后,不妨到大坝上漫步,定让您心旷神怡。大坝内有一条长512米的大洞,还有5条文洞,洞底在正常水面下30几米。洞内流水漏漏,冬暖夏凉,无论多么炎热的天气,进入洞内瞬间会感到凉风习习。在天气特别炎热的时候,一进入洞口,会看到轻雾冉冉,在洞中漂浮,故称烟波洞。此洞正计划开发。当您漫步大坝之上,举目观看四周的风景,左岸有状似游龙的苏山、马鞍山,右岸有高峻的敖山、刘山、孤山、螃背山,山上林木繁茂,满山翠绿。景区内水面广阔,正常蓄水位时,水面面积8.6平方公里,回水长度8公里。您可以到位于公园休闲区的亲水亭稍息片刻,也可到码头小区饮杯石漫滩清凉可口的泉水,之后您可乘快艇在广阔清澈的水库水面兜兜风,或可亲驾脚蹬船在水面上玩耍,也可到位于公园西北角的蒙古风情园,听一曲悦耳的歌声,领略一下蒙古大草园的异域风情。
河南登封风穴寺森林公园导游词
我们现在正前往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途中,在您亲临其境之前,给您介绍一番风穴山景区”。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主要由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穴山、玉皇山、石楼峰、大小风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龙门、一线天、马庙湖、旋风垛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这里,我重点给您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吧!
风穴寺位于群山环抱的风穴山深处。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据五代后汉时(公元950年)镌立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风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来风穴寺几易其名,魏时曰香积寺”,到隋代又名之为千峰寺”,唐时因寺倚风穴山,再更名为风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显了。该寺唐初已初具规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观。后岁月浮沉,风穴寺也几度兴替。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中佛殿右侧是风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它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当您进了寺内,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许去过少林寺,也许去过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悬钟阁,那七祖塔,那毗卢殿,那观音阁,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了。可知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寺院大多建于山中,然而有水无山少风骨,有山无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庙方更具风韵之美。风穴寺得以与青山绿水长相厮守,酣坐于群山环抱之中,畅居于碧水欢唱之所,游人至此,山趣水韵,碧声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发赏心乐事”之喟叹呢?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贤达政要,陶醉于风穴寺的无尽景色,古代的元结、刘希夷、岑参,当代的李准、姚雪垠、徐慎、苏金伞、阎连科……还有不少外国朋友都对风穴寺给予极高的评价。可以想见,如此独好之胜景,若竟缘悭一面,岂非终生憾事?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河南导游词《河南导游词600字作文》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