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根据培训计划的安排,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我县贯彻一号文件的一些思路。下面结合本人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体会,讲三个问题(1、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的背景,2、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3、我县贯彻文件的一些思路),供同志们参考。
一、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的背景
1993年以来,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出台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已经成为惯例。但2003年却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两个文件,为20年来所罕见。
新一届中央刚刚选举产生不久,为准备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在2002年12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就提出,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为200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1997年为简化会议程序,中央作出规定,各个行业、部门的会议,除分管领导外,中央领导一般都不出席和讲话。2003年初,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惯例。胡总书记在会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这也解释了总书记到会作重要讲话的深层原因。因此可以说,2003年从上到下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比以前提高了。
2003年底,第二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从表面上看,这一方面是出于对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拉开农村改革序幕的纪念,另一方面也由于2004年春节是在1月份而使会期提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后认为,2003年在遭受非典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农业和农村保持稳定发展,目前的局面来之不易,很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同时,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
最近六七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每年平均只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
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生产。据统计,2002年与1997年相比,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0元左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事实也恰恰如此。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显然已不可能再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强迫农民种粮。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首先必须让种粮农民能赚钱。因此,即使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也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着农村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限制。现实表明,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12345678
正是基于这样一系列的考虑,中央认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因此,中央在确定文件的基本内容时,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上。
22年前开始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2004年,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系于农村的关键时刻,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农村工作。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建国35周年盛大游行中,当一列农民游行队伍高抬“中央一号文件好”七个金色大字的巨幅标语牌走过检阅台时,广场上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从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下发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真实地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成为我国农村改革迅速推进的强大动力。
时隔17年之后,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3年12月30日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时,久违了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二、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之多、力度之大相当少见,是多年来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文件。综观9大部分22条内容,具体政策达37条之多,触及到很多深层问题,其中不乏创举和突破。
1、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第一要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第二是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第三是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2003年10月国务院还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有条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有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总的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现在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说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而是要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最为严重并需要坚决遏制的是,近几年耕地大量被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最为根本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主动调整的合理因素,也有非正常的因素;既有市场经济法则的作用,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2003年入秋以来,粮价开始上涨。这是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和生产大起大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储备和供给,加强粮食市场调控。 12345678
我们今天抓粮食生产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职责。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对立起来。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压缩粮食面积,市场信号已经要求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再减少。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不稳,粮食安全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不高。价格是调节生产最基本的杠杆,有利可图是农民发展生产最基本的动因。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粮食是弱质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2004年,各地要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搞好服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恢复粮食生产,不能搞指令性计划,搞强迫命令。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要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守住耕地。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不能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栽种树木,在这方面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二是要依靠科技。集中力量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影响重大、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三是要改善条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面积。第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抓住了主产区,就抓住了大头,就稳住了全局。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今后主产区要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将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帮助主产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要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产能建设和粮食加工转化。粮食主销区和产需平衡的省区,也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也要支持粮食主产市县和种粮农民。 第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立足粮食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把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少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和发展畜牧业,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粮食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要启动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为粮食的转化增效开拓空间。12345678
2、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总的看,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还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劳动力“包袱”为财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更好的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鼓励乡村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加快实行法定检验和商业检验分开的制度,对法定检验要减少项目并给予财政补贴,对商业检验要控制收费标准并加强监管。
四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
3、中央文件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2345678
在这方面分三点:一是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三是要繁荣小城镇经济。
第一是要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我县乡镇企业很少,这里不讲了。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第三、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4、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第一是要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强调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尚属首次。这一分析也至为深刻,也非常符合实际。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员工有46.5%是农业户口,目前这个比重还在继续提高。即使使用2000年的数据,在服务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也已占到52%,加工制造业中超过60%,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工人占79.8%。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对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国家已有明确政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确牵头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第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成为重要的战略考虑。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受过好的科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当前城镇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地从生产第一线退出的情况下,进城的农民工短期内又很难成为熟练工种,如果不注意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不仅不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最终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产业竞争力。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要防止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错误做法。 12345678
5、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第一是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有关部门要保证货源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伤农行为。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境。
第二、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略)
6、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第一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公共财政农村要与城市同步发展,享受国民待遇),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7、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第一、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
中央一号文件对征地制度改革引人注目。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事实上基本没有区分。其后果至少有三: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形式强制征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政府变相成为经营主体后,背离了其职能,对土地的管理陷入盲区。因此,无论对于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是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这次征地制度改革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12345678
第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略--)
第三、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要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起浙江省减免种植粮油的农业税,永嘉实行转移支付,即农业0税率。要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巩固治理利用职权发行报刊的成果。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
第四、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对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作出硬性规定。文件明确了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义务,要求其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动作,是一个新的创举。
8、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第一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成效。2004年国家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健全扶贫投入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所有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实行公示、公告和报账制度,严格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真正使贫困户受益。
第二、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对“三农”问题,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三、我县贯彻一号文件的一些思路
在中央文件下发后,省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我省的农村工作会议和起草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征求意见以后,省委决定也已省委一号文件下发,温州市委也于4月2日发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县委1号文件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结合永嘉实际,将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投入、农村统筹发展等方面作出政策性规定。今年全县农村工作的重点,县委葛益平书记和陈合和县长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已作了明确的部署,重点是要抓好十件实事。希望基层的同志有所了解。12345678
1.强龙建设工程。重点扶持10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2家市级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社。
2.绿色生态工程。重点抓好105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1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成5000亩市级绿色蔬菜供给基地;建设10万亩稻田养鱼基地,今年新增5000亩规范标准的稻田养鱼基地;建成2个生态畜牧小区;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居住村;积极申报早香柚等国字号特产之乡,做好乌牛早茶原产地的申报工作。
3.“食无忧”工程。制定实施5个农业生产标准;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全面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规模养殖基地(场)免疫密度达到100%;建设5万头无公害商品猪基地;推广绿色、有机稻种植1万亩。
4.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安排150万元,对1万名以上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
5.“金桥”致富信息工程。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技110和永嘉农网,推广500部信息电话和cdma手机;建设10个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场点。
6.“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启动72个村的环境整治,其中示范村14个。
7.山区奔小康工程。下山移民1200户5000人,启动桥下小京岙移民新村建设,做好上塘三元塘、乌牛茅楼等移民点的前期工作;继续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解决万名贫困生就学难问题;继续实施100名科技干部与基地、农业企业建立联系挂钩制度;继续实施“百村扶贫大联动”,发动200个强企、强村及县机关部门与10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乡乡通无线电话;开通100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
8.农村水环境建设工程。完成4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20多公里河道整治和5条小流域治理;改善3万亩农田的灌溉;抓好30处乡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3万人的饮水难问题。
9.乡村康庄工程。全面启动通乡公路硬化,完成50公里,加快推进通村公路改造,完成300公里。
10.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增加低保对象3000人,低保率从0.6%提高到1%以上;建立永嘉慈善总会;建立失土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各位同志,由于水平有限和准备不足,讲的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12345678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会议发言稿《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抓好我县农村工作》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