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泉州清源山的导游词_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

来源:福建导游词 时间:2023-09-24 本文由真真 分享 阅读量: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相关推荐
泉州清源山的导游词_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118°30'~118°37',北纬24°54'~25°0'之间,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欢迎借鉴参考。

  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

  清源山是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美誉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雕技绝年代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亲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们将进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古朴自然的古寺即为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维妙维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这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别之处?你看它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因此,无怪乎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

  从千手岩往上攀缓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来看这一处“泉窟观瀑”。瞧,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贻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题刻仍熠熠生辉,为我们增加了观赏雅兴,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是700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再往上,过云台,穿“一线天”,便到了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是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5.6公尺,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难怪这么多善男信女,见了阿弥陀佛,都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右室右侧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这一方石碑记载了弥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过程,而有价值的则是碑文中出现的多处简化字,是汉字简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啸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级实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在母亲山--清源山体现得更为突出。前面我们参观了老君岩(道教),千手岩、弥陀岩(佛教),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碧霄岩(喇嘛教),去领略碧霄岩三世佛的风采吧。

  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架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早、保存、位于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高处登临,眼界顿觉开阔。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抵达的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作为清源山洞,溶合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积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学术价值。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蜕仙岩”。《泉州府志》称:“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绍兴年间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时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这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说的是裴道人为民除害,追杀残害生灵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问清源洞有多深?民间尚有“清源洞通洛阳江”的传说。洞前有裴仙祠、观音殿、文昌阁等三教祠宇森然并列交相辉映。还有一大批历史名人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胜迹;李光缙、何乔远、姜志礼、洪承畴、粘本盛、马负书、施琅、……清源洞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极为壮观优美的自然风光。现在让我们领略此处的万千气象。这一带山脉横断,峰峦起伏,层次变化极富规律;群落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从中随步可见历尽风霜依然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春夏之间山顶云雾蒸腾,洞前亭阁缥缈。又因高居主峰,下临无际,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尽收眼底,远景有大海苍茫,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海大观”意境图。南台岩则如“空中楼阁”,巨石高耸,视野旷远,左挹大海,右带金溪,晋水横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东西两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观”意境区中一处妙夺天工的奇景。同样有释、道、佛三教建筑紧依绝壁而起,四周树木葱笼,亦是一处游人登高远眺之佳景。

  朋友们,我们的游程即将结束。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布,我们今天所见仅仅是凤毛麟角,但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各位能对清源这座名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发您寄意山水,重游故地之情!

  后,谢谢大家的配合,愿有机会再和各位朋友相聚!

  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各位亲爱的团友们,大家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告诉我们:福祸是相对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大家既然已来到有着“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就不要担心抱怨其它什么了,打开你们的心,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尽情地放松游览吧!

  泉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经盛行的璀璨文化遗迹,能否在今天的游览重温中,再次领略呢?

  好!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欲望,首先来游览这“秀出东南”的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风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达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主峰海拔498米,清源山借仙而得名,那是什么神仙与它有着如此的身世之缘呢?这可要涉及到一个传说了喔!大家都知道“八仙过海”八仙中有个叫做铁拐李,对吧?传说啊,李铁拐云游至此,停在了山头上休息时,见有山下蓝海绿原|、山上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之美景,这可把铁拐李乐得高举拐杖点地啊,极呼:妙哉、妙哉!可这拐杖呀,因用力太大深入底层数丈,冒出清泉喷射不止啊!于是因泉眼诸多,后人名为“泉山”,而泉州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后又渐渐衍化为清源山了,又因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郊北部又称“北山”;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说到三台山大家也许就会联想到佛教名山——五台山了,同五台山一样,泉州清源山自唐代就有“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后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了。

  好!各位团友!请跟随我的步伐哦!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这座别具特色的老君岩山门了,眼前的二级平台成曲尺形,是太极阴阳八卦变形图案,正前耸立的这块天然石头上镌刻着八个大篆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呢?好,我读给大家听,“青牛西去,紫气东来”,说的呢是一个关于老子的典故喔!据记载,西周末年衰败,老子逐弃周隐居,骑着青牛,悠悠然,出函谷关,关令伊喜见有紫气东来,料定有圣人过关啊,果然是圣人老子,伊喜久仰老子大名,要求老子写点东西给他,方可过关,于是老子提笔作了传世之作——<<道德经>>。好!大家看到上面写的几个字吗,众妙之门,这可是老子大的名句哦,山门的石窗是以花岗岩镂空制成,窗饰盘根错节!现在我们走进山门,大家可以看到前方一条两旁榕树分立的林荫石径,现在跟随我踏上这幽静的石径,好,大家放松脚步,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后看看这些犹如老子的长髯的榕树根,会不会像是走进了仙境呢?

  我们带着这种意境继续往前走,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的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呢,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喔!老君是谁呢?诶!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老子啦!那又是谁雕刻的呢?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啊,原来是一块形状稍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民间工匠略施技艺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大家仔细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咯!可不要真的爬上去摸,石像可是受保护的喔!

  各位团友,神仙是可以腾云驾雾的,但我们可不能腾云驾雾,我们得细细的游览。下面还有更多的景点让我们慢慢的观赏!

  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三)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l18度30'-118度37',北纬24度54'-25度O'之间;与发展中的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车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承《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半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何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众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兰西共和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时,在老君岩题留:"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岩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四)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

  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xx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20xx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0xx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象清源山上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岩;晋江东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兰教“蓄刻墓”石碑;基督教的“也里可温吴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鲁贾基碑”;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努力雕像以及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经文石刻。除此之外,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20xx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20xx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20xx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古刺桐港逐渐衰弱了。但是,通过这个海交史陈列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福建导游词《泉州清源山的导游词_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热搜:清源山  导游词  泉州  福建  范文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cc/article/iq2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最新更新 | 热门文章 | TAG专题 |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admin 邮箱:admin@qq.com
闽ICP备2022016491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