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xxxx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九个坚持”,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要求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充分认识“九个坚持”的三个意义
时代意义。“九个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着眼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充分吸纳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明确提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明确提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聚焦信息时代发展规律,明确提出要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与新时代新要求同频共振,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理论意义。“九个坚持”高度凝结了党的xx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本经验,深刻总结了宣传思想工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规律性成果,体现了党在宣传思想工作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九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篇”,是我们今后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纲”和“魂”。
实践意义。“九个坚持”深刻阐明了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实践路径,是开展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定不移遵守、贯彻、落实、践行的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九个坚持”的三个逻辑
内容逻辑。“九个坚持”是一个由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舆论引导和文化支撑等内容组成的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思想引领体现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方面;精神激励体现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方面;舆论引导体现在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文化支撑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抓什么、如何抓、抓出什么效果等重大问题,这些内容密切联系,相互贯通,缺一不可。
实践逻辑。“九个坚持”是由“一个统领”、七项国内工作举措和一项对外工作举措组成的结构清晰的有机整体。“一个统领”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九个坚持”最核心的要素,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七项国内工作举措即: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一项对外工作举措即: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营造对我国友好的国际环境。在“一个统领”下,找准了国内宣传工作的着力点,找准了国内和对外宣传工作的结合点,逻辑清晰,科学合理。
历史逻辑。“九个坚持”是总结历史、面向现实、指向未来的有机整体。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和善于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形成了一套极为宝贵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将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九个坚持”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工作实践的理性升华,同时充分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指向性,必将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增强贯彻“九个坚持”的三个自觉
政治自觉。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将贯彻落实“九个坚持”作为对“四个意识”牢固不牢固、“四个自信”坚定不坚定的具体检验,坚决维护xxxx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宣传思想工作上同以xxxx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自觉。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九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将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清晰思路,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实际成效。
行动自觉。牢牢把握“九个坚持”的实践要求,自觉肩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增强狠抓落实本领,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钉钉子”精神确保“九个坚持”真正落到实处,努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九个坚持”阐明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二
xxxx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不仅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进行理论武装、提振发展动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实践要求;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构筑和弘扬中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灵魂”,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理论武装全党、深入人心
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就是抓好理论武装问题。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xxxx把“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任务提出来,要求我们“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反映着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它既反映着党和国家的意志,关乎理想信念,也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政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方面,它通过统领社会思想文化和政治上层建筑,来反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和“政治灵魂”。党的xx大以来,党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理论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更加巩固。但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还有待加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还不够强劲,要求我们在开展意识形态斗争中推动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进行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先进武器”。
一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法宝。新时代加强理论武装,仍然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要求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全党学习党章、尊崇党章、践行党章,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意识不懈怠、思想不滑坡、信念不动摇,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二是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体现在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之中,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首先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尤其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形式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充足信心,增强辨别和抵御错误观念的能力。此外,要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大众化,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引导人们主动认识世界、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形成人人重视理论的社会氛围,发挥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文化宣传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推动发展功能,积极研究真问题,切实回答人民关心的问题,把握住意识形态的现实性、时代性,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需要明确的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既要用发展成就证明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科学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创新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人本性推动实践发展,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用“亮剑精神”对错误意识形态思潮进行理直气壮地批判,疏导舆论、掌握群众、凝聚人心,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推动发展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一般来讲,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和社会价值的特殊形式,虽然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属性,但是它反映的不是一般客体,与一般形式上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不同。意识形态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渗透在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是通过上述形式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统领性的,并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在社会层面和群众层面的呈现,它作为集体成员所共有的认知体系,能够帮助其成员达成认识和行动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从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引领意识形态话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先进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想信念到道德规范、从民族复兴到个人价值追求的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政治文化层面、理想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道德文化层面,共同作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占领思想文化的核心点,也可以占领伦理道德的制高点,占领国际交流的前沿点。对内通过传递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感染力的理念来凝聚人心、提振精神、引领方向;对外通过一种具有权威性和引领力的话语来赢得尊重、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具体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通过理想和信仰的形态,来引导和塑造整个民族和国家精神,通过文化认同的形式,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最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力量。此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是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国民素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思潮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意识随之滋长,国际上世界多极化、新全球化深入发展,出现了“自由化”、“逆全球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以及“基督教救世主义”等一系列社会思潮,社会主义价值观正面临着多元化的冲击,“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共识的高度,“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引导和教育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践行,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引领发展提供价值合力与精神动力。通过创新推动落实,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动力之源”,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兴文化,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xxxx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从理论上看,意识形态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一定程度上正是文化自信在政治领域的反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践证明:没有巩固的意识形态,就没有持久的文化自信,同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意识形态阵地就不会稳固,也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方面,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和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客观科学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让人民群众知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和文化必然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继续挖掘中国的好故事、好思想、好精神和好声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文艺事业发展方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总的来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特点,在国际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统摄力问题,国际竞争新态势的实质就是价值和意识的比拼,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如果意识形态层面有丝毫的松懈、缝隙和问题,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乘虚而入,就会为他们实现“西化”、“分化”、“分裂”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制造机会。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期,要正确处理“本来”和“外来”的关系,在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以宽广自信的心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精神动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坚实有力的文化支撑。
【思想宣传范文】三
xxxx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xx大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阐释中国道路与制度、涵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是筑牢精神之基的重要内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重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针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和照抄照搬西方的错误言论,xxxx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因此,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时,xxxx不仅用“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说明政治协商制度选择的价值标准,更深入分析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渊源与基础。xxxx指出,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实践证明,利用传统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既能够获得国内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力驳斥了所谓的“普世价值”,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借鉴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不仅有利于增强执政能力,更对凝聚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育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是当代中国精神之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对其继承弘扬使之涵育当代中国精神。xxxx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应善于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家风是中国精神在家庭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良好家风在涵育中国精神中的重要作用。xxxx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人历来讲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
因此,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根基,是新时代凝聚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xxxx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xxxx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要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理解“一国两制”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牢牢把握澳门同祖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澳情怀,增强投身“一国两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文化基础,要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进民族团结。在谈到民族问题时,xxxx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可以说,各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总之,xx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重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也需要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过程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思想宣传范文】四
xxxx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次“伟大飞跃”精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7年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认真回顾与总结这三次“伟大飞跃”,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xxxx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站起来”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时代主题,是“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奋斗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中国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代表最先进的阶级,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斗争的先锋队。
带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引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又赢得经济独立,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立足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全党认同并写入党章,成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理论准备。
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xxxx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富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目标,是“强起来”的经济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xx大以后,我们党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xx年的518942亿元,高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富起来”成为现实。这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xx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历史方位,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xx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xxxx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增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等,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我们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坚定不移推进社会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人民军队革命性重塑;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可以说,在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走向辉煌,伟大祖国健步走向强盛,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启示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中经历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共同的历史启示。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就不可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指引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新鲜经验,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和人民开拓奋进才会始终有光辉旗帜的引领,真理光芒才能转化成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领会和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始终坚持及时解决时代重大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把握、及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路标。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越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正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破浪前进,行稳致远,胜利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思想宣传范文】五
xxxx立足中国国情和新的历史方位,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世界发展大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指明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的道路、任务和方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xx大以来,xxxx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发展的新特点新目标新任务,把握国家安全基本规律,富有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将继续指导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特殊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内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使得中国社会保持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对外,中国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这使得中国国际环境持续改善,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然而,随着中国40年快速发展和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内外形势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展仍然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国家安全形势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
从国内发展看,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中国前进道路上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各种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叠加,交织共振风险越来越高,掌控和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前景光明,前进阻力和风险压力就越大。
从世界演进看,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持续深化,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各种战略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国际体系进入了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的时期。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都更加突显。加上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罕见,并与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变化相互呼应、相互作用,产生广泛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安全问题的内涵既远远超越了冷战时期对峙平衡的安全,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安全,还超越了一国一域的安全,变得愈加多样多变、错综交织。
在中国快速发展与世界深刻变化这两大历史性进程的交织作用下,中国国家安全处于全面拓展期和深刻变化期,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各种威胁和挑战的联动效应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突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展开,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还将明显增多。越是在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刻,越是需要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治党治国治军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越是需要把保障国家安全这个安邦定国的基础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牢抓好,越是需要提出国家安全的新理念,越是需要校准全面辩证分析国家安全的新视角,越是需要谋划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的新思路,越是需要确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新途径。唯有这样,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有利的安全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牢靠安全保障。
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从长远角度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框架下国家安全状态以及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全面系统看法,是从战略高度对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各种战略政策举措的整体连贯把握。
20xx年4月15日,xxxx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且写入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由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境界的纲领性思想。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强调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强调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有机统一,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强调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强调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之两面,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若只以其中一项为目标,则两个目标均不可能实现;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强调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安全已密不可分,在加强国内安全维护的同时积极扩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超越了以往国家安全思想和实践,打破了以往有关国家安全理念与实践在国际国内、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区隔和各自局限,改变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自为政、彼此羁绊、存盲留白的局面,实现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 按照这个顶层设计,国家安全思想和实践实现了统筹兼顾。一方面,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又兼顾人民、政治、国土、军事、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等领域的国家安全。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塑造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另一方面,把作为宗旨的人民安全,作为根本的政治安全,作为基础的经济安全,作为保障的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作为依托的国际安全放到一个完整系统里来思考、谋划、构建,尤其是要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使国家安全的每个要素、每个方面、每个领域都各有侧重,同时又都必然、必须与其他要素、其他方面、其他领域彼此联动、相互影响。必须坚持科学统筹,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
同时,总体安全观强调用辩证思维和协调思想来看待和维护国家安全,既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永续昌盛;既看到机遇、强调增强战略定力、强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居安思危、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重视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既重视长期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安全,又重视新兴凸显的信息、生态、资源、海洋、外空、网络、核等领域的安全;既强调顺应世界潮流、充分利用国际大势有利因素、积极防范外部风险侵害冲击,又坚定地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各种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中国化、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既抓当前、注重处理眼前问题、驾驭现实风险,又谋长远、注重防范潜在挑战、实现长治久安,还注重把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本国安全与别国安全、安全体制机制与安全意识能力等联系起来,实现统分结合、点面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平衡兼顾、贯通驾驭各种复杂因素;既重维护又重塑造、既讲原则性又讲策略性、既讲需求又讲能力、既坚持立足于防又坚持有效处置风险;而且还强调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针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及时调整应对思路和策略手段。由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更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对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具有突出的针对意义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建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
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中国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由准则、宗旨、根本、基础、保障、依托这六个方面构成。
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正如xxxx在多个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但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的集中体现。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归根到底就是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其核心是巩固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是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这就要求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防范“颜色革命”,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最大的安全,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与威胁的能力。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预防为主与底线思维、维护国内发展安全与国际合作竞争博弈的关系,特别要注重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生态安全、产品安全等,强化风险防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以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为保障。要重视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遵循不同领域的特点规律,建立完善强基固本、化险为夷的各项对策措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军事安全直接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长治久安,文化安全事关全局、利在长远,社会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通过促进国际安全来增强自身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搭建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这六个方面共同撑起了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整体架构,决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基本取向。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思想宣传《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五篇范文》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