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五篇精选

来源:思想宣传 时间:2023-04-09 本文由小饼 分享 阅读量: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相关推荐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五篇精选

  【导语】: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一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xxx同志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贯彻落实xxx同志这一重要要求,首先要深刻认识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大学习、怎样才能更好推进大学习。

  全党来一个大学习所强调的“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涉及的主体多。我们党把学习作为对全体党员、干部的重要要求,作为全党的共同责任,要求全党学习、全员学习。这意味着学习的任务必须落实到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党员身上,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都要认真履行学习的责任。二是涵盖的内容广。大学习既包括政治学习,也包括业务学习。通过大学习使党员、干部达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三是持续的时间长。我们党始终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制度化、机制化,将学习贯穿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始终。可见,大学习的过程就是思想统一的过程、行动看齐的过程、力量凝聚的过程、事业推进的过程。

  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这是对我们党发展壮大经验的深刻总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我们党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把学风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高度重视学习,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党的xx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xxx同志指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些重要要求不仅展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而且展现了以全党学习带动全民学习、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引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大国建设的高瞻远瞩。

  深刻领会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的深刻内涵,还要明确我们的大学习是有方向、有主题的。党员、干部加强学习,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和主题,否则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全党来一个大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当前,尤其要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全党来一个大学习,首先要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在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业务学习,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目的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又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如果丢掉了传统,就可能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在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继承和弘扬其中丰富、优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历史上代代相传。此外,还应继承各种优秀的文学著作、音乐、舞蹈、戏剧等。

  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文化创新。我们常说“旧邦新命”。所谓“旧邦新命”,主要体现为尊重传统、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应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文化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知行合一的笃行精神等。对于这些精神,我们应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也应注入新的因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文化创新还应立足于当今现实,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

  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引进来与走出去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两者应该平衡发展。引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感召力。xxx同志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中华文化讲求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引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引进优秀文化成果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而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注重引进来,也要注重走出去。只有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才算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对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产生过深刻影响。17世纪至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翻译介绍到欧洲各国,震动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思想界,形成崇拜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正面临难得机遇、具有广阔空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是可以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二是可以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拓宽传播途径,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三是可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四是可以支持国外的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

  三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崇奉相同的主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这使中华文化具有统一性。但中华文化又有多样性的特征。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使中华文化表现出多样性。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统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

  增强文化的统一性,关键是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和传承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和雕刻、刺绣、编织、染色等手工工艺,还要保护各种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族医药等。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要紧扣时代之问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品格。它登高望远、通览古今、面向未来,立足时代之基,深刻回答时代之问,解答了许多前人所未解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了许多前人所未解决的难题难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国内,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精准确定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新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提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谋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由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在国际,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这些重大时代课题,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稳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深刻改变中国来深刻影响世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紧扣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和崇高理想而万众一心、不懈奋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坚定的人民性,要饱含对党对人民的感情来学。xxx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这种思想特征和品格,深深融入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论。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我们要深刻领悟贯穿在这一思想中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xxx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严密的系统性,要系统学、融会贯通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严密而又不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和品格。这种系统性,首先体现在它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如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也包括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提出的重要判断、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其覆盖面之广泛、理论阐述之深刻、对策部署之全面,可谓前所未有。这种系统性,还体现在它深刻揭示了各领域各方面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一思想体系有一条鲜明的主线,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思想体系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这就是“八个明确”。这一思想体系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这就是“十四个坚持”。这条鲜明的主线,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主题主线。“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论断,侧重于新时代条件下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侧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体现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贯穿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彰显着不断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势能转化成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的独特优势。“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共同组成严密完整又充分展开的科学思想体系,并以其许多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完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系统学、融会贯通学,就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完整准确地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好。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来学,紧密联系我们党近百年发展历程来学,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来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深邃的科学性,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有新意,处处讲科学,处处有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长期实践证明,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尤其要将其立场观点方法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特征和品格,正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上。比如,xxx同志经常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全面协调、底线思维、调查研究、抓铁有痕、历史担当等,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体现了正确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确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的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上述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样,无不贯穿和渗透着“怎么看”与“怎么干”的统一、目标与路径的统一、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统一,体现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xxx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要求,在加强理论武装的同时,努力掌握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真正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突出的实践性,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来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品格,就是它的实践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不仅要解决如何解释世界的问题,更重要更根本的是要解决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一特征和品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思想理论的特征和品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时代和实践特点所使然。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代和实践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都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关乎我们党长期执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我们既要搞清楚方向、道路、命运等大本大源问题,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改变中国与影响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和品格首先体现在顶层设计与实现路径的高度统一。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提出了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而且明确了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即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种实践性特征和品格,还体现在战略构想与工作抓手的高度统一。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不仅使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明确,而且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抓手,使各项战略举措紧密衔接、更加有效。又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去的问题,而且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相呼应,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衔接,既是未来发展方向,又有当前扎实推进的具体抓手。这种实践性特征和品格,更体现在聚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每一个理念都聚焦于新时代条件下的短板和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同时,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工作要求,包括对新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理念如何落地生根,都提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而且要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狠抓落实,使学习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四

  1、立定初心,中国人民站起来

  在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亲眼目睹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侵略下国土沦丧、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状况,他们决心挽国家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李大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周恩来……这一颗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心,汇聚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无信仰则无魂,无信念则无向。中国共产党立定了这一初心,就标志着这个不同凡响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鲜活的灵魂,有了前进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庄严承诺,对具有5020xx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从南湖红船出发,到井冈山,到长征,到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天安门,无数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立定初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悲歌。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陈然:“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从南湖红船出发的中国共产党,怀揣理想和信仰的初心,历经20xx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牢记初心,中国人民富起来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谈话。黄炎培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进京,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高兴得睡不着觉并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带领人民在一个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从此,一个四分五裂、内乱不已、匪患不绝、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变成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的新中国;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和宰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新中国;一个由地主、官僚、买办乃至洋人主宰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

  在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中,无数的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祖国,以国忧为己忧,以国富为己任,以国强为己荣,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xx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率领工友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思想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个个忠诚的共产党人,牢记初心,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作出了贡献。

  3、不忘初心,中国人民强起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党的xx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有效举措和制度安排守护初心,筑牢底线,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严治党,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并提出反“四风”,第一次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反腐败斗争,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日益净化,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正如xxxxx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元,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到20xx年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将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不忘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五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多维度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出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价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其文化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精神成果,具有明确的中国立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突出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文化主张。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沃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以强大的生命力顽强坚韧地发展着,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历来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积极主动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滋养。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决定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摒弃那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错误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文化,这是在文化性质方面具有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文化是比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更先进的文化形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也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性质文化的根本标志。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偏离社会主义的性质,即使文化产品生产得再多,也不能说建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实践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反映,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牢牢把握其实践精神,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xx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从实践中获取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又使文化发展成为改革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思想宣传《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五篇精选》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热搜:传统文化  传承  把握  思想  宣传  精选  关于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cc/article/kgkh.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最新更新 | 热门文章 | TAG专题 |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admin 邮箱:admin@qq.com
闽ICP备2022016491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