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自然条件较差,山高路陡,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村,村里共有人口595人。在90年代初,由于交通滞后、生产条件差等原因,人均收入仅200多元。1992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该村青年××走马上任,成了一名光荣的村官,挑起了支部书记这副重担,从此,在他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成了“富裕村”。
让家乡好起来 是他的铮铮誓言
1990年,××高中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小生意,也是村里的文化人。村里的老支书看见他头脑灵活、有文化、干活有一股韧劲,决心将他作为村里的后备干部重点培养。1991年,××在村委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此走马上任,当起了“村官”,扛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扛就是18年。在他刚接过支部书记这副重担时,村里的基础薄弱,没有像样的办公地点,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村干部已经连续2年没有拿到工资了,人均收入仅200多元,村干部待遇低、任务重,许多人干不了多久就撂下了,“走为上计”。当时,有的人嘲笑说,小唐吃不了这个苦,“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也曾想过打退堂鼓,但他转念一想,既然群众相信他、组织信任他,就要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和组织的厚爱。他想,村官虽小,可也是为群众谋福祉,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自从他担任村支部书以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先后通了路、通了电、通了电话,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600多元,是18年前的18倍。
让村庄靓起来 是他的不懈追求
××村是一个边远山区贫困村,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黄土公路早已破烂不堪。因为路况差,村里的茶叶运不出去,买不了好价网钱,群众守着金山要饭吃,因为路差,许多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村里的公益事业无人问津。
“要想富、先修路”。XX年,唐支书通过积极争取,村道挤进入了全县通畅工程建设的笼子。修通水泥路,不仅仅是一句话,光村里的配套资金就需要20多万元,为了筹集资金,他和村支两委负责人召开党员会、群众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发倡议书,号召社会各位有识之士、成功人士、在外务工人员等积极捐资。在他的感召下,群众自发捐资的积极性高涨,村民李子彪同志利用社交人缘优势,为该村筹得募捐款近7000元残;废军人唐植军连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七十多岁的母亲全年照顾他,也捐款100元。除了群众捐资外,还有近10万元的资金缺口。他为此睡不着觉,又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去找老熟人、老朋友,争取支援,一共争取到社会捐资近6万元。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公路全面竣工,交付使用,为了感恩社会各界对修路的支持,他在村口立了一座丰碑,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些捐资者的名字。
为推广清洁能源,让群众早日告别“烟熏火燎”的历史,他积极争取到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通过动员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采取聘请技术指导员、资金扶持等方式,由村支两委成员包户,逐一落实任务,在全村建起了50多个沼气池,并积极推广节柴炉、节柴灶60多个,既节约了薪材,又美化了环境。
让群众富起来 是他的最大心愿
“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是该村群众历史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这一现状,唐支书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走高效农业的路子。一是针对全村劳动力多,大力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目前,全村共输出劳动力21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挣回现金500多万元。在该村,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户就有2个,他们自己当起了“老板”。二是大力种植茶叶、花生等经济作物。由于土壤、气候适宜,唐支书瞄准了茶叶种植是这个支柱产业,自己带头发展茶叶,现已发展成片基地茶叶400余亩,茶叶生产大户46家,加工厂两家,年销售干茶1800余担,光茶叶一项可为茶农增收600多元;三是突出发展养殖业。全村出栏肥猪1200多头,出栏商品猪200多头,其中培育出栏10头以上大户6户。该村村民于业科,前些年打工返乡后,瞄准家禽养殖市场,决心大力发展养鸡事业,唐支书在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积极支持他,为他大开方便之门。目前,于业科的圈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养鸡5000羽,他养的鸡因为味道香美,受到商家的青睐,去年一年就出售活鸡5000余只,毛收入近10万元,成为该村乃至该镇首屈一指的“养鸡专业户”。
展望今后的发展,唐支书踌躇满志,他说今后要为群众寻找更多致富门路,让群众过上富足的日子。
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演讲稿范文《村官先进事迹演讲稿》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