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寺头小学教师 李伟 撰稿
序言:
我非常感谢校方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栽培,使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国际精品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亲身体会到国际华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活动以示范课为主要方式,利用“中心”的文化教育的资源优势,发挥名校名师的作用,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与各省的教育部门进行教学、教法交流,探讨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明确的说这些精品课堂都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其间,我也做了一些记录和本人在听课时的一些所感所悟,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于是我整理了这份材料。现在,我借着学校举办这次教研活动的平台,和一直探究新课程教法的同事们做个汇报交流:
一:语文天生重要
“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讲的,华罗庚教授只上过初中,但他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他是自学成才的楷模。他的这句话,不得不让我们对语文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语文教师,也让我们对自己所教的语文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看到我们人类踪迹的地方,就能看到语文活动。比如:从远古先人的结绳记事、甲骨文字,到现在我们完整的文学体系。从人类牙牙学语到生老病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从衣食住行,到与人交往,无一不是语文活动的具体表现。所以语文活动是天生重要的。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去传道授业,如何让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得到发扬光大,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我们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个简要的分析。
二、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我们如何开始传授语文学科的一个关键,这里我就不在赘述。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各个阶段都做了不同的规定,而最新确立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为交际而服务的的工具,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的特点。比如,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就不可能读懂数学应用题,更不用说计算了;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读不懂各种类型的文章;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谈不到解决高难度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语文学科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实用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学习一篇篇课文的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感受着自然美景,或人性美......我们的情感在这些文章的熏陶下,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周围的人,也更加热爱珍惜每一天……
三、把握语文学科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的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求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型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的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具体的说,总目标突出了这样的一些思想:
1、 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一些相关的说法有:“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 12345
中国的教师一直被称之为“教学工作者”,这是对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也就是说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而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在调整、补充和开发着教材。我听的这些名师的讲解都有这样的共性,他们都阐述了文本的信息,以及文本中涵盖的更深层的文化知识。譬如,来自浙江的蒋军晶老师讲解的《麋鹿》这一课他不仅潜心会文,批文入境,而且透过文字,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到麋鹿在延续自己种族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和忍耐精神;从麋鹿的背井离乡、回归祖国的对比中看到祖国的荣辱起伏,等等等等。从这一个层面上讲,他们都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在教学中遵循的几点:
一个基础: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的关键。师生关系融洽,是整堂课的基调,是学生对教师认可,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试想,如果学生对语文教师望而生畏,那么不用说,当你这位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学生始终都是怀着一个恐惧的心理在被迫的接受知识,那么,什么知识探究都是空谈,没有人敢配合你进入到你所设定的情境中去的。相反,我们教师,如果能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的理解我们所要传授的文化知识,随心所欲的回答他们自己所想到的问题,课堂探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些知识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加强与巩固。其实我们语文学科的性质就决定,它是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体,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把握这一方法,让学生对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个宗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大家谁都知道,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对每一节课都要做到周密的思考,使教学内容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眼看、耳听、口诵、心想、手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兴趣(求知欲),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更多的知识,潜意识中还会把它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上海的丁慈矿老师讲解的《对课》一文,就是从山水楹联,到家家户户贴对联引起学生对自己所要讲解内容的兴趣的。期间,有丁老师出题,学生回答的方式开始作对,有一字对到两字对再到三字对……这样让学生亲身参与作对子,让他们充分的体验到做对子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如上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学生对的下联是“院内红叶飘起来” “屋里清茶端上来”都是很不错的。
一个特征: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语文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负载着相关的各种背景的,这也使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综合性。这样也就改变了语文课堂在人们心中枯燥、单调、死板的印象。如XX年获得“国际文化艺术名人”荣誉,来自马来西亚的张发老师讲解的儿歌《太阳公公爱画画》一课,就是语文活动综合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如张老师在讲解时,让学生们学到了科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了音乐方面的知识,还有表演的这一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一方面,我们在试题中也能碰到,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个导向吧,比如四年级在上次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大概是让我们整理一下跳高时我们的一些动作的顺序,这是一道关于生活常识的知识。还有一道关于月壤的阅读题,在今次考试中五年级的试卷中有这一道题,“请你将第29届奥运会的有关资料写出三点来”。这是一道关于时政的热门话题,我想在我们语文课本里是难以找到诸如此类的知识的吧,那么这些知识就只能在我们教师的课堂上涉及到。我想专家们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在考验我们课堂综合性的吧。
一个关键:
“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要做一万道题,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读十万本书”这是和我们随行的长治教研室的一个人要求我们年轻人的。起初我对他的话和大家现在听到这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将信将疑,认为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没有理睬。但是当我听了这些国际名师的课堂展示以后,想法也就真的改变了。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我想这与阅读相当数量的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样就使得他们讲解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整个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学生无不瞠目结舌,在座的老师都为他们渊博的知识投向敬佩的眼光。他们出口成章,随心所欲,而又全都在自己预设的情境中进行着,我们也没有理由不为之赞叹。这样的课,真的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我想这也正是语文之所以博大精深所在吧 !所以,教师们我们应该读更多的书,来不断的充实我们自己。 12345
一个方法: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促进开放式的语文教学。这一个方法也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两个特点而言的。我们知道语文来自我们的生活之中,然后出版社从中选刊了一些经典的文章,以此为载体,来培养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紧紧读读课本,简单的理解理解还是不够的,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运用到生活中去,从单纯的课本中走出来,运用到复杂的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诸学科的一个共同的特点。简而言之,语文生活化,生活即语文。也就是化知识为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一再提倡的。
一个灵魂:
现在国家都在大力提倡和谐,和谐这个词汇也充满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之中。所以我们教育也要提倡和谐,而且要大力推进和谐。换句话说,就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的大融洽。有人说:“学校关系着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这话一点不假。学校是一片纯洁的沃土,有着培养祖国栋梁的神圣的历史使命,一切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都不应该带到学校中来,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它是学校的灵魂。
这也是我今次去学习中所感触很深的。在各位名师的讲解中,我看到的太原小学生是相当的聪明,(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比较,我们乡下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县城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如何?县城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市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如何?那么市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省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如何呢?接下来在进行比较,我们乡下的小学生与省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又该如何呢?这时,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吧。)这是为什么呢?我当时想了很久,我想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他们的家庭环境,他们的学校环境,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等等等等。换句话说,他们的聪明是环境造就的。作为老师,所谓社会大环境,我们没有能力去该变;所谓学校环境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支配,所谓家长,我们没有功夫去提高他们的总体觉悟或知识水平。我们只能力所能及的去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只能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用我们无私敬业的方式,默默无闻地去浇灌这些生在大山深处可怜的花朵。
六、教学的一些技巧 :
一)、文本解读: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选择。
但是,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做为一线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先学会解读文本。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几个例子值得深思:
1.曹冲称象中的一个问题:“曹冲当时为什么不用这些方法呢?”——防止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要追求“深入浅出”,但绝对要防止“肤浅”。
有老师上《称象》,问学生:“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老师表扬:“你真聪明,还知道用现代化工具”。一个学生说:“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老师非常高兴,对学生说:“你更聪明”。还有一个学生说:“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老师欣喜异常,对学生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老师未必是“聪明”的老师,因为他对文本的解读已经降到了学生的水准。因为他对文本肤浅的解读,导致了这堂课失去了一次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高峰的绝佳机会,这样的机会把握住了,课堂将会充满智慧的味道。如下: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认知启发) 12345
(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哎?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吗?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生:老师,我觉得人的体积比石头大,但密度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划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
(研读)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曹冲富于联想,因为……
深入解读文本吧,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根本不会有课堂上的“浅出”, 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只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外围兜圈子,即使是评价,也只能是干瘪机械的“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笑容是刻意修饰的,动作是夸张矫情的,那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五年级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其他父亲爱自己的孩子吗?”——防止文本解读的伪圣化
当我们在解读了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假如我们老师不能解读出这一点,而是一味地渲染那位不顾一切拯救孩子的父亲的伟大,甚至作出让孩子们“身体力行”的某种暗示,我想这是一种不人道的“伪圣化”。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解读,于是我们有了如下三改结局的教学设计:
我分别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伟大的父爱”作深入理解。
第一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4个孩子。(课文原文)
第二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第三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不但没有救出自己的儿子,反而引起爆炸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圆满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毫无例外地谈到对这位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原先已经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不论结局如何,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有的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做出的只是无谓的牺牲。一个学生甚至激动地说:“这位父亲是自私的父亲,因为他的妻子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又要面对失去丈夫的沉重打击,他妻子今后的生活将是多么寂寞和悲苦啊。”这是回归地面的心声,这是回归人道的心声。
在争论中,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对文本和人生深层意义开始作出多元的思考。而这一切源于教师对文本反“伪圣化”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导学生寻找“其他父亲爱自己孩子”的句子,学生找得很认真。
是的,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所以,教师,请学会解读文本!
二、合理的取舍
一堂课45分钟,教师要想在这短短的45分的黄金时间里把本课所设计的所有目标都一一完成,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仔细想想,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这本书或者说每个单元做一个宏观的规划方案,每一课都有一个侧重点,这样每节课只有一两个目的,自然学生学起来会很轻松,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也是会很好的。 12345
八、小结
因为我是代表学校去的,王校长也再三嘱托,一定要学习一些东西回来,不要来回跑的耍,所以为了不辜负校长多我的希望,就专心听讲,做了笔录,回来以后经过详细的整理,总是怕汇报有些遗漏,所以我反复的思考,反复的回味,总算是写下了一些东西,但终归还会有一些遗漏,在此向大家表示道歉,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上就是本人在参加《小学语文国际精品课堂》中的一些收获。本人的汇报材料只是传递一些理念,基于怕材料写起来有些枯燥,听起来有些玄乎,便于大家理解所以文中夹杂有一些个人的教学体验。本人的思想可能还不够成熟;本人的观点可能还比较肤浅;本人的教学技巧可能还有些干瘪。汇报中的不足之处,还烦请所有的老师做个点评,可能是班门弄斧,但有抛砖引玉之意。欠妥之处还烦请诸位老师多多海涵!
最后坚信,我校定会是历经平顺县的大教改以后,取得成绩最好的学校,同时坚信通过我们所有老师的刻苦钻研和努力,我们东寺头小学定会异彩纷呈,定会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英才!
12345搜索“diyifanwen.cc”或“www.diyifanwen.cc”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汇报材料《关于参加“小学语文国际精品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的汇报材料》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